
但西北荒漠真的會變成綠洲嗎?有氣象、生態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讓荒漠變綠洲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既不現實,也不科學。
不過,針對沙漠化防治,過去幾十年里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國土綠化要充分考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科學恢復林草植被;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開展林草植被建設,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
新疆持續變濕已超過200年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這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歷史數據顯示,塔克拉瑪干沙漠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2500到3500毫米。
今年7月19日,新疆天山山脈迪娜爾山段開始下暴雨,加上夏季炎熱的高溫,天山上的積雪開始融化,兩者疊加形成了季節性洪水,淹水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中國石化西北油田油區的50輛勘探車、30000套設備都被洪水淹沒。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宏飛介紹,當局部地區的降水強度超過了沙漠入滲的強度以后,洪水就產生了。
“極端暴雨事件頻發是南疆近10年氣候的顯著特點,占南疆氣象災害的36%。南疆暴雨的特點是強度大、持續性在增強。”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研究員何清近日在接受專業科學平臺《知識分子》訪談時說。
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6月24~28日,南疆干旱區連續4天出現大到暴雨,極為罕見。25日,和田地區到巴州且末縣有28個氣象站觀測到暴雨,且末站以48.7毫米(26日)降水量破日降水量的歷史極值。
此外,2020年4月17~24日,喀什地區共觀測到17站次暴雨,3站次大暴雨,其中英吉沙縣克孜勒鄉5村累計降水量169.5毫米,5小時降水達到103.0毫米。
何清分析,南疆地區降水增加,既有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也因為影響南疆天氣的大尺度環流形勢、水汽輸送和匯聚機制發生了變化,使干旱的南疆越來越濕潤、降水越來越多。
據第一財經記者查詢,最近200年來,新疆地區的氣候總體處在急速變濕的過程中。201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自公元1800年起,新疆地區夏季降雨開始增加,表明人為活動形成的溫室效應對干旱的中亞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
該報告稱,全球變暖背景下,新疆的確也在跟著變化,表現出增溫增濕的特點,而這個特點在冬季尤為明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徐?;鄣葘<掖饲耙舶l現,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也是水汽輸送路徑,盛夏是這片大沙漠的“雨季”。在滲透力極強和蒸發量很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降雨后形成的水跡或積水現象竟能維持2至3天,充分證明了大降水的存在。
氣候變濕影響不應過分夸大
不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中心的專家表示,近年來,新疆地區降水日數并未顯著增多,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為單場降水變得更強。
“不應該過分夸大西北地區當前的氣候變濕趨勢對該區域氣候的改變程度。”中國氣象局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張強認為,目前,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北地區西部降水量平均每10年只增加約10毫米,30多年累計不超過35毫米,當前降水量其實還沒有超過上世紀初的水平。
而對于近年來西北一些地區綠洲增加的情況,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也對《知識分子》表示,一些斷流河道下游過水、湖泊“復活”,主要是近20年人工生態輸水所致,并非“當地氣候改變、降水增加、沙漠變塞上江南”。
陳亞寧舉例說,如塔里木河下游,截至2020年,該流域管理局已實施生態輸水21次,累計輸水量達84.45億立方米。臺特瑪湖“死而復活”,地表水體面積達到455.27平方公里;孔雀河中下游通過生態輸水,水系連通性極大改善,干涸河道過水逾600公里,沿河自然植被面積增加181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中游的三個重點胡楊林保護區(沙雅、輪臺、巴楚),通過生態補水,胡楊林生態系統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15日,有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各有特點,相互聯系,形成“共同體”,每一個生態元素都奪目壯觀。“荒漠變綠洲”也是有條件的,盲目、主觀地認為任何荒漠都可以變成綠洲,不僅做不到,更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過去幾十年里,國家對沙漠化防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年6月給出的結論是:目前,我國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哪?、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積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續縮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但總體看,我國目前仍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2%。
西北地區不會變成江南
我國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區,從東北經華北到西北形成一條不連續的弧形分布帶,尤以賀蘭山以東的半干旱區分布更為集中。
氣象監測數據顯示,對于我國西北地區而言,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更敏感。如1987~2003年與1961~1986年相比,西北地區氣溫升高了0.7℃,其增溫速度比全國平均快了一倍左右。
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農作物的影響特征也表現得比較復雜,并且利弊共存。研究發現,近50年的氣候變暖雖然使綠洲灌溉區農作物的氣候產量提高大約10%至20%,但卻使雨養旱作區作物氣候產量反而減少了10%至20%左右。
國家“沙漠化”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濤認為,人類控制天氣的能力還很有限,減緩沙漠化的關鍵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特別是地表植被的保護。如果沒有人類活動造成的壓力,在現代氣候條件下是不會自然沙漠化的,在消除了人對土地施加的負面影響后,沙漠化土地可以恢復生產力。
今年第27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之際,國家林草局向記者通報了一些沙區治理成效。比如引導沙區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沙漠旅游、生物質能源等綠色富民產業。2017年至2019年,新疆林果主產區農民人均林果業純收入占總收入的近30%,若羌、溫宿等部分主產縣市高達60%以上。
10年前,第一財經記者曾到訪過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民豐縣。時任縣委書記沈毅帶著記者爬上郊外的一座沙丘,遠處便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民豐縣地勢低洼,四周都已經被沙漠包圍了。”沈毅說,濕地面積越來越小,生態屏障作用減弱。
但從2011年起,持續10年累計投資3800萬元,歷經一系列改造、恢復、提升的民豐縣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17年,新疆尼雅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民豐縣境內的魚湖水位穩定,年際變化較小。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民豐縣當地氣象資料顯示,2020年和2021年,民豐縣均有“降水天氣”和“短時強降水”預報。
15日,有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西北地區是受氣溫上升等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區和脆弱區,要增強多災種并防意識,針對氣候極端化加劇趨勢,加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尤其是抗旱和防汛要兩手抓。氣候地理格局決定了西北地區不會變成江南,西北地區應繼續大力節水、全民節水、精細化用水。
上述《指導意見》也特別提到,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綠化規劃要經過水資源論證,以雨養、節水為導向,以恢復灌草植被為主,推廣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模式,提倡低密度造林育林,合理運用集水、節水造林種草技術,防止過度用水造成生態環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