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意味著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勢必有一段從不適應到逐步習慣的過程。從前路邊的垃圾箱是一個投放口,現在變成了兩個以上,這是生活方式的變革。一項全民參與的系統性工程,不能只靠政府“自說自話”,市民是垃圾分類的主體,也共享垃圾分類的成果,其意義在于融入每一個市民的日常,調動起市民積極性,就抓住了垃圾分類工作的“牛鼻子”。
垃圾分類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從源頭上克服“認知度很高,行動力很差”的問題,改掉主觀上嫌麻煩、圖省事,怎么順手怎么來的舊有生活習慣。把垃圾分類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上升到市民個人素養的高度,實現從觀念的轉變到行為的改變。
按照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相關要求,吉林省生態環境廳會同20個中省直部門(單位),編制了《吉林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日前已經省政府同意正式印發實施,城市生活垃圾、農村固體廢物、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等方面涵蓋其中。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雖是“慢過程”和“細功夫”,但已經迫在眉睫。(程 源)